前一陣在網上傳的沸沸揚揚的“中興程序員跳樓”事件相信令所有職場中人為之嘆息,除去當事人自身性格的一些問題,引起這出悲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年人的職場危機。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,現在一年的發展可能是過去幾年、十年的發展速度。跟我們的父輩一輩子在一個單位工作不同,我們一生可能會換很多次工作,甚至從事多種職業。
原本以為,隨著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,收入會越來越高,卻沒有料到,隨著年紀的增長,職場上的危機也會越來越大。最近身邊不乏中年危機的人。那些中年人,一生都在挖一口井。努力的挖著。但信息社會,變化和競爭都很厲害。一旦你被解聘了。你就沒有了求職特長。
一個上海籍的房地產銷售高管,做了很久的異地樓盤,人到中年想回到上海照顧父母了。發現上海的房地產市場根本不需要他這樣年紀的銷售管理人才,畢竟上海市場是一個原因,而且30加的年紀的銷售人員有能力有體力沒負擔的多的多。所以找了一年沒有合適的。
一個上海籍的美容行業高管,做了很久的美容行業,突然發現身邊只有各種問題的中年婦女,如今他也35,入職時老板開的薪資和考核在三個月內就變了很多,他想要離開的時候卻發
現自己跳不出這個圈子,只能繼續委屈求全。
那些IT行業的中年人,早就報出新聞說被解聘……諸如此類,比比皆是。
人到中年如何能在職場華麗轉身?
第一招:專注于工作本身
案例:李剛最初八年的職業是氣象分析與研究員;四年前,去塞浦路斯修完了MBA課程選擇“海歸”。回國后,做過四個月的計算機硬件品保經理,一年半的駐滬貿易公司代表處“首代”。與老板大吵一架后,他憤然離職;在求職的半年中,他發現自己想干的工作,企業嫌他;企業讓他干的銷售及銷售管理工作,他又沒有信心。就這樣,李剛被粘在“首代”這個天花板上,上無空間、下又不甘……
在人才市場上,像李剛這群三十五、六歲的職場“中年人”最大的“資本”是經驗,其中70%是工作經歷,30%是專業背景。就李剛的從業經歷,相對他八年多的氣象分析與研究工作,他的品保與管理工作經驗顯得那么蒼白;而且,他的MBA學習是建立在八年氣象分析與研究的工作經驗上,給職涯發展顧問的感覺就是“走錯了門”。
筆者認為,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應遵循這樣的原則:所學的專業與所從事的工作領域基本一致;而在從業經歷中,曾經做過的工作與現在正做的工作一致且連貫。這樣,你的工作經歷與專業背景是完全契合的,能夠達到70%+30%>100%的效果
第二招:從橫向發展中獲取機會
案例:
李建畢業于西安交大,后進入航空工業公司從事質量管理工作;之后,他做過市場工作,參加過MBA學習和司法考試培訓,現在一家知名財險公司從事銷售工作。李建找到職涯發展顧問的原因是:現在的工作經過五、六年的反復磨練早已駕輕就熟,同時工作不再意味著學習、貢獻、挑戰與滿足,但以后卻還有近30年的路要走。在為自己的下半生做生涯規劃
時,李建因涉獵太廣而不知所措。
在現實生活中,筆者總要面對這樣一類人。在七、八年的從業經歷中,職業換了一份又一份,還振振有辭地說道:不試,怎能找到得心應手、適合我的職業?若按職業發展的七大階段分析,職涯發展顧問輕而易舉就可推翻這樣的論點。由社會新人發展到獨立的職業人,一般需要五、六年的時間,這樣你才能根據自我的認識和潛能重新評估自己最初的職業目標,并在機構內找到自己作為某一方面專家的定位。當你明確某一專業方向的定位后,可將此作為起點或將自己培養成“管理人員”,或將自己塑造成為“專家、顧問”。這樣,你又需要四、五年的時間。
第三招:不斷學習,培養興趣愛好,說不準哪天就會成為你的第二職業。
永遠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。只要喜歡就去學,去嘗試,多嘗試一些行業,一些職業是沒有錯誤的。有位朋友最近剛剛報名了一個兩年制的中醫課程。家人都覺得不可思議,年齡大了 還學啥呀,他們認為朋友目前的狀態工作挺好,但是她自己覺得目前的這種是狀態,不可能保持一輩子,看很多古人都是三十七八才學中醫的,學完了,人家通過實踐也成了大名醫,沒準以后真能派上用場 。反正永遠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,中國現在大部分企業平均壽命4-5年。誰能保證一輩子呆一家企業。
小慧建議:不管你的起點在哪里,目標有多高,你都會在職業生涯的某處碰上“天花板”。因此,穿越職場“天花板”,獲得職業的成功需要你不斷地適應個人和環境(市場、企業)的變化,并隨之成長。而成長的過程取決于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、不斷學習的愿望、以及決策、自我評估、收集信息、整合資源和找工作的策略。如果你在職業轉型、生涯規劃中碰到難題,最好的做法是和你的上司或年長而有威望的同事保持熱絡關系,他們將充當朋友、老師的角色,幫助你穿越“天花板”、沿著設定的路線走下去,并且在面臨轉型和遇到困難時都保持自信。